人脑机制:广就是深,tinyfool《学习曲线与Hacking大脑》观后感

清醒疯子 发布于 2015年05月10日 | 更新于 2015年05月12日
tinyfool 等1人欣赏。

学习曲线与Hacking大脑

现在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变化太快。

我是1983年出生的,在我上小学之前,虽然已经开始有变化,便变化并不算大,我让学前班的时候,去学校还是经过一条大泥路,只要是下雨天,鞋踩在泥路上,会没过脚踝。如果装的是人字拖鞋,就必须用手去挖鞋。否则,直接提脚,会很容易把鞋帽提断,鞋就不能穿了。我以前为了要买新鞋,会故意提断。一般下雨天,必须好好穿雨鞋。即使穿雨鞋,有时候把脚提上来了,雨鞋还嵌在泥路里。一个平衡不好,就会摔一起泥,甚至会有动画片里才有的特效,整个人就直接嵌在泥路里了。

上小学之后,每一年都有巨大的变化。

当然,小孩的感受其实并不大,特别是穷人家的小孩。最大的感受是,零食和玩具的种类越来越大。一年级的时候,大家都是从家里带零食,蕃薯干、萝卜条。到了三年级的时候,除了自家新收的水果,已经没有任何人会自带零食,都是直接在学校小卖部买,薯片、干脆面、卜卜星,一大堆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零食。冰棍都已经没人愿意吃,都是直接雪糕起步。到了四年级,大手里的零花钱已经多到到校外买炒粉和烧鹅腿吃了。

我五年级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后来又买了小霸王学习机。我也是那个时候自学的BASIC编程。但村里比较有钱的人家,听说已经买了电脑。

我初中才在朋友家里看到了第一台电脑。忘了是386,还是486。他给我打开《仙剑奇侠传》。当时,让我太震憾了。这实在是比我玩过的所有小霸王和GameBoy上的游戏都要漂亮、好玩。

我初三的时候,学校外面已经有买《电脑报》。也经常到镇上的“电脑培训公司”上网。我在高一第二学期(2001年)拥有了自己第一台电脑。

但从高二开始,大家已经开始流行手机。我在大学的开学后的第一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机。在大学职业后的第二年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在2012年拥有第一台Mac。在2013年拥有第一台iPad和MacBook。一个月后,又买了一台iPhone。

可以看到,后面的变化和升级,已经快到年内就会有非常大的差距。

世界变化这么快,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是最大的机会。

你根本不用害怕别人比你学得更早,只要新事物出来后,你可以比大多数人学得更快,你就可以迅速地站在大多数人前面,在他们之前接收更多优质资源。只要你能快速学好,面包是你的,美女(或帅哥)也是你的。

因为在新事物出来之后,几乎是人人都处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至少这个起跑线的差距不会是以前大到让人绝望的十年、二十年。事实上,现在这个世界,每年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任何一年不学习的人,再次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能直接地感受到大脑的难受。

为什么大家沿用了几千年的处世原则,会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变得不管用了呢?为什么在连“上下五千年”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时间里,世界变化得这么快?而且是越来越快。

是因为以前只有人类大脑在思考,而现在多了一个超级强悍的电脑。

在“双脑推进”的现代,电脑给大脑减轻了大脑最不擅长的负担:记忆、计算。从而使得大脑可以动用更多区域去联想、创新。让单个大脑生产力得到非常大的解放。

因为电脑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又把很多人脑从重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更多人脑被投放到智力创新的工作领域,这就使得科技加速发展。

而随着对电脑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尤其是在通过电脑模仿人脑的研究过程,人类对自身大脑有了前所未所有更多更新更快的认识。

在研究机器学习的过程,人们总结出一个模式:建立模型、投放语料。只要给电脑或者说程序,建立好一个可以学习升级的模型,不停地给它输入正确的信息,电脑就会越来越聪明。

反观人类大脑,人们发现,虽然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类大脑有着无与伦比的“建模能力”。人类从出生到工作,需要学习无数的“新技能”。而其中的绝大数技能,离现在最新进的电脑都无法习得。

如果,大脑在建模这块我们不需要操心(或者说无能为力),那么按照机器学习的经验,是不是只要不停地给大脑输入足够的正确信息,大脑就可以获得新技能了呢?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了不起的假设。

在这样的假设下,人脑无极限,人类无边界。

我们先不急于反思这个假设是否可靠。我们先顺着这个假设的脉胳继续往下推导(幻想)。

即使大脑建模能力确实恐怖,要完成我们的愿景,在古代还是很难做到的。在传统社会,“信息垄断”一直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直至会被标榜为“明智选择”。实行非常严苛的“师徒制”,即使勉收为徒,也要故意浪费掉徒弟十来二十年的时间,让徒弟做尽一切于技艺用处不大的“孝敬诚意”行为艺术。

语言是对信息的第一次解放,书籍是第二次,电脑是第三次,互联网是第四次,智能手机是第五次,周边智能设备是第六次。

在经过五次并大幅推动第六次信息解放的背景下,人类开始被信息的海洋包围。

在大脑建模超强,海量信息围绕的现在,我们能不能不停学到新技能,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现在,不存在你能不能变强的问题,只取决于你想不想变强而已。

在新的时代,人们也会有新的困惑。世界变化太快,对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多,很多人担心自己学不过来。

我们万能的大脑,早已预料到了一切( ^ω^ )

人脑除了建模能力恐怖以外,还有另一个最近才被发现的技能:优化可传递。

什么叫“优化可传递”呢?就是说,当你费好大劲把人脑的在一个领域的能力提升了,莫名其妙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对脑科学有一点点了解的人(比如看点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印象,我们使用大脑的时候,要激活大脑的相关区域来进行处理。而大脑虽然有800亿个脑神经元,但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经常都是调用相同的领域。也就是说,当你处理英语时用到的大脑区域,其实跟处理日语、德语、法语时要用到的大脑区域并不会相差太多。最多也就是词汇调用时的区域不同而已。学过多种语言的人,会有一个经验,当一门外语学好之后,再学另一门的时候,只要熟悉一下语言习惯,补些词汇,甚至就差不多了,会比学第一门外语时轻松非常多。而母语学得好的,学起外语来也通常又快又好。

因为人脑会复用相同的区域去做不同的事情,所以在我们提升一件事情的能力时,事实上我们至少是在提升一个类别的能力。

脑科学现有的研究告诉我们,相比于大到吓人的800亿神经元数量,大脑区域分割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于,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大脑调用相同区域去处理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如此一来,人脑去学新技能的时候,事实上就不是我们一直误解的“从零开始”。我们不是从“英语乞丐”向“英语富翁”努力,而是从“汉语达人”向“英语达人”进发。在这个跨域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到很多在学习、使用汉语时已经用到的大脑区域,只是要激活一下英语习惯和词汇的专门区域而已。

从这个角度去看人脑,我们很容易会得到一个推导:不管学什么都有用。

学习最大的好处,不是你可以多做事多赚钱,真正最深层的影响是:大脑的相关区域得到训练。每一次训练,人脑都在提升一个种类事情的处理能力。

人脑做的是局部总体的提升,而是细分单一的提升。这让人脑的进化充满无限的想象可能。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有另一个有意思的推导:相比熟记旧信息,增加新信息会变得更有优势。

所有“新信息”,都有非常大的可能激活到人脑以前未被激活的部分,使人脑得到更全面的训练,提高人脑更广泛的综合处理能力。

为什么不停挑战新事物的人脑会更好用,因为它们被激活被训练的区域更多,可以处理的事情种类更多。

非常感谢Tiny兄这次的分享,让我有了超级多的思考,我会以此为契机对我过去的行为准则做大幅反思和调整。

共2条回复
qingming382 回复于 2015年05月12日

牛逼,怎么这么能写。

清醒疯子 回复于 2015年05月12日

1楼 @qingming382

谢谢:)

人脑这块,之前我就看过很多纪录片,也经常有思考。这次得到Tiny兄给的信息,就接合自己以前的一些思考把感受都讲出来了。

@tinyfool 兄在知乎回答“怎么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注解,大家可以去看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44284/answer/47522652

我觉得,一直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非常重要:拥有更多思维模型,将有助于解决更多更深的问题。学习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体系的简单完善,而是培养更多的有效思维模型。而大脑非常恐怖的一点是,只要不停地输入信息,它自己可以完成新思维模型的建立。

这才是“勤奋”能管用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简单的知识叠加,打破心障约束,放弃单调重复,开拓新领域或者完善旧领域,将是“增加新思维模型”的更好选择。

我们最后把事情重新撸一遍:

人的价值体现在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足够多的有效思维模型同时工作。

广泛开拓或改善领域,更有利于“新思维模型”的建立。

只要不停给大脑输入相关领域新信息,大脑就可以自己完成思维模型的建立。

于是,落实到每一天,我们应该做的是:打破心障,以开放容纳的态度,一点一滴不急躁地,去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事、物、书里的,思维模型碎片。

登录 或者 注册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