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轻松读发新版了,欢迎下载、更新

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sumtec 发布于 2014年02月27日
tinyfool zhangweifang sycx 等7人欣赏。

今天看到一个需要点蜡烛的新闻,说一位IBM的女性经理地铁口晕倒后死亡。原文的标题说是“50分钟无人相扶急救”,一不小心就会理解成50分钟无人相救。其实遇难者晕倒后3分钟就有人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民警25分钟后赶到,救护车49分钟后赶到。当然,这三分钟内有7人路过但忽视了。其实3分钟内有7人忽视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反而是其它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的平均素质距离先进国家差得还不是一星半点。

这些真正的槽点,我觉得用我老婆来澳之后她自己遇到的两件比较触动的事情来展开会更容易理解。

上周还是上上周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领导同志亲临某TAFE上高端语言课程,中午下课后在学校专门提供的地方吃饭,并与来自祖国各地的三位同胞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谈毕起身洗碗,忽然间耳闻其中一位香港同胞大声吼叫。回望发现面目狰狞,俄顷倒地,血流不止。

当时她和另外一位同胞吓坏了,时下四周无人。于是安排同胞打紧急电话叫救护车,领导亲自赶往教室找教师帮忙处理。据说当时因为比较吓人,她找到老师的时候已经词不达意,只会说五个单词:Help,Blood以及Come with me。最后的结果其实没大碍,如果你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就会知道这其实是典型的癫痫发作。令人感慨的是事后了解总结发现.

首先是在她坐电梯去找老师的时候,有一个本地人正好从电梯里面出来,看到她神色慌张,于是附近走了一下发现问题,然后就报告警卫。其实这个时候警卫已经从监控里面看到似乎有问题,正在赶过来察看。然后就找了校医,很快就已经有人拿了一个大药箱过来进行紧急处理。其实在领导带老师回到现场的时候,紧急处理都已经完毕了。老师起的作用只是帮忙打电话。

领导说,事后她才发现,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本地人则知道要找警卫寻求First Aid。

我心里面默默地想,国内很多地方都没有真正的First Aid的,比如上面那个新闻里面的地铁站。就算有First Aid,也不会在平时的教育里面经常灌输这种紧急事件的正确处理步骤地知识。

本人高中的时候有位数学老师据说感冒不舒服,坐在椅子上面写黑板,字越写越小然后突然倒地。当时所有学生也是同样一个反映:一位当年就有诺基亚移动电话的土豪同学立马打电话给120,另一位同学去找老师,还有另一个同学跑步去隔壁医院寻求急救(因为120打不通,而隔壁就是著名的医院)。剩下一半的女同学在哭,以及另一半惊呆了的男同学。后来班主任来了,再派人赶紧去校医室找校医,然后校医来了才想起来苏散这群半大不小的同学们。后来我们在对面的图书馆看到隔壁医院的医生终于推着担架创过来,然后又过了半个小时之后看到医护人员用担架把老师抬下来,这群人还着实欢呼雀跃了一下。不过两秒钟之后就被医护人员用一个大铁盖盖住的动作震惊到,才知道已经抢救无效了。

后来,我们知道这位老师其实是冠心病加心肌梗死,所以才晕倒的。如果当时立刻找校医,可能还是有机会救回来的。当然,如果有基本的知识知道如何判断呼吸和脉搏,会做心肺复苏的话,希望更大,这个我觉得就不强求了。但至少,作为学校,灌输紧急情况该如何处理至少,灌输政治正确之多,两相比较真的显得很不合适,很不合适。

从这件事情上看,澳洲这边在这方面的平均素质是要高许多的。

其次是尽管因为我们同胞的英语实在不咋地,直到老师来了才把问题和地址描述清楚,最后急救车还是在10分钟内到达了。这个电话一直没有挂断,直到救护人员抵达现场,并且一直在询问现场进展,以及提供专业的建议。最后救护人员来的时候很淡定,很可能是因为已经从电话中得知这位病患很可能是癫痫、现场有人有正确处理并且已经苏醒过来。

这让我又想到了当年数学老师倒下之后,120电话拨了半个小时才打通,打通了也只是问了个地址告诉回来就结束了。而救护车自始至终没有来,要知道这前前后后总共差不多有两个小时。即便那个非常有名的中山医院就在一墙之隔,也是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才过来的,只有担架,没有急救设备比如简易的起搏器。实际上校医来了之后肯定已经知道心脏停跳,为何没有设备不得而知,可能没有沟通好,也可能就没有这种便携设备,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当年这一幕我印象极深,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所谓急救电话和急救车可能真的并不能救急。后来一些新闻说,不给钱不给拉上车,没床位不收,自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没床位不收,和医患关系也有关。)

现在再说第二件事情:昨天领导经过一个很繁忙的路口,正好是下班时间非常堵。正好这个时候远处响起了救护车的警号,但双方向所有车道全部都是车。领导说她当时就觉得这怎么可能走啊,就算要让也没地方让啊。就在她还没有想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直接路面多出来了一条道,好像突然从地缝里面长出来的一样。然后她说,要是国内的话,不要说让出一条道了,就是紧急车道也给你占上,对面还会有一堆逆行的。

这种事情我们大概听说过:高速前方车祸堵起来了。一堆的车走紧急车道全堵上,听到远处有救护车,但所有人就是不动,就算动也是往前面挤、蹭、挪。最后只好关闭反方向车道,派另一辆车逆行过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以前在某地开车的时候有一个铁路道口,每次经过遇到需要等火车的时候,就会有人默默地逆行,最后占满对面车道。不幸的是道口对面也是一样,于是火车走了之后,两边都走不动。只好慢慢蹭啊,挪啊,开到人行上啊。

怎么讲呢,国内开车是,如果有人被强行加塞了,后面的司机和加塞的司机会认为被加塞的司机是傻逼。而澳洲如果你强行加塞,你会被认为是傻逼。在国内,如果你在一个繁忙的路口让行人,让支路排队的车辆,你会被认为是傻逼。在澳洲,如果你不让你会被人认为是傻逼。至于面临救护车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的行为,有天壤之别其实是自然不过的了。

这真的是一个很沉重的事情,我本意并非要说具体个人的素质低下,而是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东西。一个是整体教育和人文环境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完全是颠倒的,导致了很多奇葩现象变得稀松平常。就如同在每个人都是疯子的国度,那个正常人其实在所有人眼里面都是疯子。当然,我知道现实当中好人还是居多的,但是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即便极少比例的异常人口也会干扰所有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个以后找时间再表。撇开人的素质这种不太稳定的因素外,还有另一个比较糟糕的则是奖惩机制的诡异:奖罚不明,惩罚比不上犯罪利益,选择性执法等等。

回到领导说的事件一,事后这位病患的母亲还问领导当时为何不扶一下,是否担心些什么。言下之意就是说,是不是担心扶了之后会摘不清楚责任。可见这种问题已经众所周知到什么地步了,尽管其实领导只是惊呆了而已。

澳洲这边能迅速让出一条车道,除了大部分人都能做正确的事情外,对于不让急救车辆的惩罚力度之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新南威尔士州,如果你不让紧急车辆,或者驶入紧急车辆前方,会扣3分罚款405刀,基本上那个意思就是一个拿平均工资的人有两天班白上了。假设中国城镇人口平均年收入2万,那么至少也应该罚150的样子。但是郑州罚款只要50,北京广州这种地方也就200。北京广州这种地方,能开得起车的,人均年收入6万不为过吧?才罚200,更不要说是否真罚了。私以为,以后每次派遣救护车的时候,警车跟着挨着拍一路,然后挨个罚200,这生意比扫黄要容易多了。

这个新闻其实还有另一个槽点,就是“梁女士说,现在她只想问问:为什么让妹妹在冰冷的地上躺那么久?50分钟里,没有人去扶她,也没有人给她盖件衣服。”事实上,贸然去搬动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比如脑溢血的,颈椎损伤的等等。个人感觉提问方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基本常识,而现场人员也不具备判断并换是否可以搬动的基本急救知识,而120电话也不提供这种远程紧急服务。至于说盖一件衣服,我想对于并非天寒地冻的深圳来说,应该不会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尽管将心比心也很同情其遭遇,然而诘问不到点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也是另一种痛。

个人觉得比较好的急救电话服务应该是首先平复对方情绪,然后询问简单的情况和地址信息,发出派遣指令后,立刻提醒对方是否有其他现场救助如医务室人员。然后通过现场搞清楚情况确定是否可以作一些简单的现场处理,比如对于癫痫人员应找一个硬质长条状物卡住牙齿避免咬伤等。然后将现场情况及时告知急救车辆上的救护人员,以便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很显然,领导遇到的情况基本上都做到了,而深圳的则为遇难者就没有得到这种服务。

如果遇难者本身没有其他的情况的话,很可能是不凑巧在晕倒后意识短暂丧失并失去对肌肉的控制能力,然后某种巧合下可能舌头或者呕吐物堵住呼吸道所致。如果120电话可以指导进行简易处理的话,可能后果就不是这样了。

我经常在想,现在这些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娱乐至死的精神,也许缘于上面希望避免民众思考什么是政治正确,但其副作用其实非常广泛,广泛到了可能根本没有人在意一些日常的常识正确,包括但不限于基本的医学知识。除了该新闻所体现出来的急救知识欠缺,急救服务和制度落后,还包括了医患关系,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等。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那么人们就会开始去争取,而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则会因此而退怯。所以,我们都是突然才发现我们原来是这么落后的,比如最近大家终于知道的、并且取得共识的雾霾,正是因为有些人不希望你们知道。刚知道那会儿还会指责别国别有用心,用心个屁啊!要是真没有,人家想怎么用心也用心不出来。

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多了解一些知识,多走走多看看,然后再想想我们应该争取一些什么。哪怕那些很遥远的,现在违法的东西很难争取,但是争取一下120电话对现场进行一些专业的、简单的、及时地指导,争取一下急救车辆的优先通行权以及违法车辆的惩罚力度,也是应该的,有意义的,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质疑某个别人为什么没有扶一下,盖一件衣服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修正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才是正事儿。

当然了,我国还有一种文化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癌症到强拆无不如此。人们关心的不是这件事情的正确与否,而是说:你看,轮不到我头上。


P.S.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对于澳洲来说,尽管急救速度比较快,但是普通病则可能会排队时间比较长。另外这种服务质量必然带来高成本,所以税赋也并不见得轻松,这一届政府因为上一届政府的傻了吧叽的把钱发光了,于是很可能会砍各种预算,包括用在医疗上面的。我并不希望有人认为10分钟能到等等,就以为我的意思是澳洲什么都好。请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思路往别人身上套,然后又随意的偷换概念、扩展、推论。

共29条回复
eccstartup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看着好悲伤

yeh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看完了,无语...

吕侯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媒体和新浪微博网友的素质还不如路人。

没学过急救的同学,正确的作法是:不要动伤者,先打120,再打110。

如果伤者只是心脏骤停,没有其他的问题,并且有急救员在三分钟之内给她做心肺复苏,那么大概有50%的几率救活。如果现场有自动除颤器,更好。5分钟基本没有活命的可能了。这种情况等急救车肯定是没戏的。

作为一个有证的“初级急救员”,我建议大家关注一下本地红十字会的急救员培训,学一下。万一哪天碰到了,可以搭把手,没准就能救人一命。

y3333cx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讨论这个太容易进死循环。我是学医疗出生的,政府在医疗投入太少。人均医生的比例太低,一个普通医生一天的门诊量,澳洲医生大概一个礼拜都赶不到。一个月的手术台数,澳洲医生一年都赶不到。连日常医疗都如此,何谈FA是么?医生吃饭经常是一台手术做完,15分钟吃饭,然后下一台。一天两三台是算“清闲”的,不算急诊手术。因为急诊呆过,也偶有和救护车打过一点叫道,车的数量也确实少,而且还有一部分救护车承担了病人转院的作用。结果到头来还是说救治不利。

而且路人不救,我觉得挺对,从医学上讲,CPR 没学过的最好不要乱做,经常是 CPR 没做好,还把人的肋骨给压断了(算是比较轻的损伤)。容易造成二次损伤。不少损伤是二次损伤,最后落下病根。虽然这么说从道德上不太说的过去。

lordharrd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好悲伤啊。。

者羽-翥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3楼 @吕侯

4楼 @y3333cx 真的很高兴两位把正确的思路说出来。会救的救,不会的人,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不要延误抢救时机或者因为不当的处置方式造成二次伤害才是对的。

sharkaz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我们的社会很奇特,教育小孩子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G.C.D,成年人反而随地吐痰横穿马路。我们的外语教育里通篇教我们问候人家几岁了,好不好,却不知道筷子马桶该怎么说。在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教孩子从童话故事里深入思考的事后,我们的教科书里充斥着刘胡兰被铡刀杀害,小萝卜头被敌特残忍的害死这样的恐怖故事——不得不说,关于铡刀的故事真的是给我留下心理阴影的。我们在最黄金的年龄段,被那些已经被洗过脑的人给脑袋里塞了太多的垃圾。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网络可以在上当受骗了那么些年之后,慢慢地恢复自己的理智。可是,社会中还有着太多不愿意醒来的人。

virushuo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现在中国按照交规不避让紧急车辆也要被扣分罚钱,其实惩罚不算轻。但是这个实际被执行程度还没北京尾号限行严格。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对大家有用有好处的法规很难被执行,比如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这种法规都跟没有一样。

williamdu2877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我们这个社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可能还要发展几十年才能让人满意(说不定还会倒退,那可能等更久),所以现在移民,享受人家已经发展好的东西,是个明智的选择。

goodsong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非常好的贴子。 就一句话不对:要是真没有,人家想怎么用心也用心不出来。 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面这句话完全不对。

灵感之源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对救护车让道这个,在我的 澳洲生活宝典 特别提及了,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高素质的体现,中国在这块落后很多年。

goodsong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virushuo 有法(规则) 不执法,这是让人成渣,这比洗脑什么的厉害多了。

lory_yang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写的非常赞,感觉是经常写东西的老手写出来的文章。中国是整个文化制度的落后,不是说人的素质如何。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说现在中国人如何的道德冷漠。说句实话,要是扶个老人,法院判我赔20万,我也不扶

lory_yang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4楼 @y3333cx 嗯,赞同,我也有好多学医的同学,他们普遍表示医生太难了,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太大。而且现在医患关系恶化,生命都受到威胁

清醒疯子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是的,为了一个目的,纵容了一个错误的延续和扩大,问题就变得不好解决。因为解决到最后,你发现不动根源不行。

airyland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真是奇怪的社会。

sumnny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点赞!

现在上海地铁里就有红十字会紧急救援培训的广告。说实话,可以一天之内毁掉人们内心的善,重建太难了。只能每个人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做起。

vincent1q84 回复于 2014年02月27日

9楼 @williamdu2877 同意,即便GDP上来了,有些东西还是要几十年才能追上发达国家,移民是个明智的选择。

sumtec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4楼 @y3333cx 关于医生事情多、压力大、收入低什么的,这个是事实。可是这只是一种现象,不是根源,根源在整个医疗制度以及医疗制度以外的东西。这个问题值得单独写一篇了。

sumtec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8楼 @virushuo 50块钱很重?北京200块钱很重?这个价格可能很多人都不在乎,大概一双球鞋都买不到。惩罚必须要真疼,而不是意思一下。真疼你下次才不敢,意思一下你就会觉得拿钱赎罪,下次再犯大不了再交点钱。而且我国还有一个特色文化,美其名曰法不责众。法不责众其实也有道理,但问题是如果这是不良的现象,那就要加大力度的教育宣传,然后给出时间表和缓冲期。到了时间是个人就罚,罚着罚着就不众了。

y3333cx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19楼 @sumtec 这问题不是单方面,考验的社会整体,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国富民不强。

virushuo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20楼 @sumtec 钱本来也不是最重要的惩罚吧,除非按照实际收入水平扣一个月工资,不然都不算多。我觉得主要惩罚是扣分。扣3分在中国不算少了,到12分之后的学习班是中国少见的执行认真,且没法花钱买通的事。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上课不能睡觉…诸如此类,很多人已经太多年没过过这种日子了,苦不堪言。不过中国可以用别人的驾照刷分,所以进学习班的情况也不多。

fuguxo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关于“公共合作中的社會正義與社會合作”,懂点博弈论的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yangjie6020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有个问题是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急救知识 怎么救人 要是我 只能打电话

sumtec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23楼 @fuguxo 此文简短有力,基本上描述的就是我心情很沉重的部分。 我国总体属于图1的情形,连图2都算不上。而法律体系等基本上是抑制惩罚者的,以至于合作者基本上就是没有。你们看到的大部分人,表面上是顺民,实际上都是各种搭便车,打法律擦边球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指针为空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我在阐述道德至上的论调的时候有人抨击我是道德帝。

连基本的道德准则都没有,谈什么国民素质,别扯淡了

说个真事,我有次开车遇到堵车,后面有一辆救护车借左面车道逆行过来,结果在我旁边被一个大公共堵住了,于是我一把轮把车拐到自行车道,把救护车让过去了。就在救护车快要过去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骑一个电动自行车,因为我占了他的自行车道对我大骂:你有病吧。

sumtec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26楼 @指针为空 无法区分道德、法律以及博弈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fuguxo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25楼 @sumtec 嗯,我们的社会不是有同情心的合作者给惩罚者转移支付,惩罚者扩大演化优势,而是惩罚者向背叛者收取保护费(腐败),让背叛者扩大演化优势。

fuguxo 回复于 2014年02月28日

26楼 @指针为空 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博弈策略,某种道德能否被普遍秉持取决于环境(以法律为基础的规则体系)。罗永浩说,在中国“诚实是一种奢侈的品质”,说明坚持诚实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有时还不小,不是每个人在每一件事上都承担得起。我们这一般来说做老实人就是吃亏,所以渐渐的人就变得不老实了。有些地方是“诚实乃上策”,不诚实被披露之后的代价巨大,人就渐渐变得诚实了。

不改变环境,单纯进行道德批判没用。

在我们这,为什么演化不出一种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这存在一个法律之上的主体,拥有至上权力,背叛者的罪恶可以通过缴纳保护费的方式获得最终庇护。在这种环境下,诚实等品质作为合作者的道德准则,必然一再被侵蚀。只能在课堂里面喊喊,大部分人到了社会上碰几回壁,吃几回亏,就都知道怎么做了。

本帖有29个回复,因为您没有注册或者登录本站,所以,只能看到本帖的10条回复。如果想看到全部回复,请注册或者登录本站。

登录 或者 注册
[顶 楼]
|
|
[底 楼]
|
|
[首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