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轻松读发新版了,欢迎下载、更新

资源获得的大小悖论,读《逆转》

清醒疯子 发布于 2014年12月11日 | 更新于 2014年12月25日
无人欣赏。

从学校到社会,人们开始进入工作。

在挑选员工的过程中,公认的标准是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一个职业人士的根本。 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呢。

除了实际的项目经验和现实的动手能力以外,尤其是对于毕业生,我们主要是看学历。

在学历里面,专业比学校重要。我们不会请一个考古专业的毕业生来做程序开发,除非他自己有相当强的项目经验和编程能力。而且,我们会偏向于优先考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我们在职位的招聘简介上就是这么要求的。

在大学求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中途转专业。除了兴趣的转变以外,相当多是出于对于获得原专业学位可能比较困难的考虑。

毫无疑问,这部分转专业的学生,都在自己班上垫底。那么这些班上垫底的学生是不是智力都比别的学校成功拿到类似专业学位的学生更低呢? 我们都知道,根本不是。

这让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以高分数考入好学校,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因为班里成绩垫底而转专业的学生们,究竟被谁或者被什么坑了一把呢?

在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里,即使你的智力排全国学生前30%,你可能还是在班上倒数第一。在班上垫底,你会得不到老师、同学的注意和认同,甚至你自己也会越来越怀疑自己。好大学的所谓多资源,根本分不到你头上。

你会在一个有很多资源的地方,得不到任何资源。就像在北京住地下室的朋友一样。

相反,如果你是去了一个排名相对靠后的大学。首先,你的入学成绩就在全校靠前,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把你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被资源所有者注意的人,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资源,至少机会比别人大非常多。

当你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只要你不是废得不行,你一般就可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你保持了越久的领先地位,你又可以得到越多关注,分到越多资源。 而且最重要的是,作为长期的领先者,你可以被培养“领先者在位者”才有的习惯和思维。你会发表更多自己的成果和看法。

这就可以让你比在名牌大学垫底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我经常跟我老婆说,机会,吃得下的才吃机会。吃不下的,再多都跟你没关系。 在好大学,在大城市,在发达国家,资源、机会确实都更多,唯一的问题是,你能拿到手上的,究竟是更多还是更少呢?

看了一个叫《北京鼠族》的纪录片,在北京一个月才拿2000-3000,虽然这是2011年的水平。这绝对是疯了。

假设,大家的智力一样、努力一样,那么,成长的差别可能更多的是资源的差别。如果我们在一个资源很多的地方什么都得不到,所谓“机会更多”的想法,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或许,我们更应该去一个竞争没那么激烈的地方,先再那里的资源吃掉? 按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应该首选中非和朝鲜呢?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越是没资源的人就敢闯资源多的地方。越是在小地方获得了更多资源的人,就越不会出来。 你的积累,会成为你的阻挡,如果你不能尽快花掉的话。

那如果我们一定要呆在资源多的地方去竞争呢?怎么办? 以互相帮助的名义聚人,圈一块,划地而治。消化完,壮大了,再去外面多圈一块。

第一,永远以现有资源换更大资源,不要留恋。

第二,发展下线,聚人圈地,不参与向上竞争。

共3条回复
xiaotie 回复于 2014年12月11日

这些文科生写的畅销书看看就行了,不必当真,经不起反驳。比如,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学里垫底的学生获得的资源远非这样的人在不咋样的大学里所获得的资源所能比较。

真要看还是看看那个印在人民币上的文科生写的书,经过血与火考验的书。

还有那些在真实的数据、案例上进行严谨的分析的书,那些书可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具有操作性的方案。要和强者斗,看看《创新者的窘境》和《跨越鸿沟》,这两本书看完了,科技型企业该咋搞心里就有数了。此外,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也很值得看。

再加上人民币上的文科生的文选和《孙子兵法》。战略层面的够用了。《战国策》也很不错。

yoookoooCom 回复于 2014年12月13日

1楼 @xiaotie 不错。支持。

hrong 回复于 2014年12月25日

关于资源一事,如果仅限于计算机领域,感觉与楼主不敢苟同。现在很多计算机的资源,基本不需要上大学就唾手可得。即使你上了大学,是否有名师指点你,也是个问题,很多时间还是要靠自己。有那么一点机率,你上了好的大学,有好的名师,这才算是好的资源。但是想想有几成概率 ?

登录 或者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