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救自己,罚毁自己,或未必,一边倒的选择,读《逆转》

清醒疯子 发布于 2014年12月28日 | 更新于 2014年12月28日
无人欣赏。

当我们被侵犯时,我们会想到反击,惩罚侵犯者。

但是,当侵犯者被惩罚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满足?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呢?

事实上,往往与此相反。当我们努力去惩罚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将会再面临一次不一样的心理创伤。而且这种创伤很难得到愈合。往往会因为惩罚的增多而增加。

我们容易得到的建议是,放下仇恨,过自己的生活。

现实中有很多案例支撑这种建议。事实上,如果你和周围的人都能忘了侵犯的发生,也许你就能过跟以前一样的生活。

我不想反驳这种有很多案例支撑的“事实”。

假设,我们就想宽恕,怎么才能做到呢?

把对你的侵犯抽象化,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对我实施了侵犯,而是某类人对我实施了某种侵犯,我应该如何自处?

先不要从你不可接受的侵犯开始思考。相反,找一些你不在乎的你认为无伤大雅的侵犯开始,问问自己,会怎么处理这些“微侵犯”?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怎么原谅这是对你“微侵犯”的人?

由此得到你自己的“宽恕”原则以后,再逐渐加大“侵害”等级,来调整自己的“宽恕”原则。

“宽恕”这一面走完了,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另一面。

如果说,事物不是线性发展,最后呈“倒U”特征,有临界水平,越多只会越坏。那么,我们在减少“惩罚”,避免自己因为“惩罚过度增加”而毁坏生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宽恕”的无限增加,同样会带来生活的毁坏呢?

我们在劝别人不要“过度使坏”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劝人不要“过度行善”呢?

那么,度的把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如果,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度,那么看书、交流的意义是带来了更多建议还是更多干扰呢?

我发现,如果我不活得极端,我将会永远在很多类似的问题上摇摆无法选择。

目前,我更倾向于做“一边倒”的选择,承担“一边倒”所可能带来的成本。

就像有些人宁愿选择“一直行善“并承担相应成本一样。

我们只要多看一点点书,就很容易接触到”人非理性,做选择一边例不权衡“的观点。

但是我发现,在我经过无数的反复推敲后,所做出的决定,基本上还是跟人们不做任何权衡、冲动选择的结果性质差不多。

经过那么多的思考分析纠结后,我还是觉得”一边倒“的选择会给我带来更高的效率。

暂无回复
登录 或者 注册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