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一般利用思维导图里面一些方法
关于如何记忆关键点请参考思维导图(记忆曲线)。
可能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整理知识,而别人把时间都用来学习新知识,最后知识都比我多。
最后,我比别人的优势只是,我懂的,他们也懂,只是没我清晰。但别人比我的优势却是,他们懂的,我不懂。
我好像明白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我很不喜欢“知识点”这个说法,知识就是知识,你又不是按照考纲出试卷的老师,为何要考虑知识点?
实际上理工科的知识体系,仅从记忆取巧方面,无非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理科更好学,其实理科的知识就是历史,数学就是数学史,物理就是物理史,化学就是化学史,计算机就是计算机史。
只谈记住知识和理清知识体系而言,对于理科,演绎法足矣。
举例,对于物理学而言,其物理学史:
线索一,从阿基米德的静力学我们知道物体保持静止的话,物体的力矩彼此抵消。但此时物体运动时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牛顿也对此不满,于是他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并指出,阿基米德给出的力矩彼此抵消时的情形,不但包含了物体静止时的情况,还包含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而对于力矩无法彼此抵消的情况,阿基米德无法解释,于是牛顿来解释,为此牛顿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用于解释力矩无法彼此抵消的情形。
线索二,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资料,提出开普勒三定律。于是看起来天上的规则已被开普勒囊括,而地上的世界则被牛顿定律统治。之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通过推导,可以从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此时连天上的天体也归牛顿定律统治了。
以上两条线索,最终汇集于牛顿力学(即牛顿第一,第二,第三,万有引力定律)。
线索三,对电和磁的研究,建立了电场,和磁场,磁通量这些概念,而电生磁,磁生电这些现象也被观察到。但电磁相互转换的严格形式如何,却经历了如下历程。首先是楞次发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反过来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随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正比于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后,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作为集大成者解释了一切(经典电磁学)。
线索四,伽里略通过观察行动中封闭船舱中下落的水滴,提出伽里略坐标转换的概念。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论却令物理学接近崩溃。此时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从此推导出了洛伦茨坐标转换便取代了伽里略坐标转换。物理学被拯救。此后爱因斯坦再接再厉,据称其在升降机中悟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性原理)。随后100年间得倒无数验证并被证实(最有名的有根据广义相对论预测某次日食时(金星?)的位置,有探险队进行观测发现的确如此。)
喂喂,我不是跑题说起物理了。
其实上面的内容全都是高中(理科)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我这么多年没看了,今天一时兴起依然能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前提下理出来的。高考要考的物理学(除了量子力学部分)基本都在这四条线索里面了吧。
理科其实就是理科历史,历史就是故事。其实故事很好记忆也很好整理,谁那么容易遗忘故事呢?
11楼 @zzyn125 其实我想说的不是演绎法,而是想说,知识体系即是历史。
软件开发方面也有类似的东西。比如作为一条知识“注释越少越好”这一条而言,显然仅仅记住字面上的东西是非常单薄的。
但是,如果在实际开发经历中,在开发某段核心代码时,为了“方便后人理解”代码的内容,在核心代码中加入大量注释。这导致n年之后某次需要改写核心代码时,却惊讶地发现这段代码无法阅读和调试了。原因是这n年间核心代码被修改了多次,而并非每次修改的人都会同时修改注释以让注释能正确描述代码。这样带有误导性的注释又不断误导后来者,致使后来的修改者畏首畏脚,直到核心代码混乱不堪到无法下手为止。
如果有过这样的经历,显然对注释越少越好这一知识理解更为透彻。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也不错,或者在书中看到,在博客和网帖上看到能加强理解。而经历就是历史,或是自己的历史,或是他人的历史。
我想实际工作中,了解历史的方式更有利于整理和学习知识。其实上世纪80~90的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很挫很不忍直视,但是如果今天的程序员也这么写肯定会被同事骂被老板开。程序员也不是生出来就知道代码要怎么写,只是经历了自食挫代码的苦果后,将这段苦逼的经历记录为历史,而这历史就是知识。
不过有些富有“哲学”思维的人将其总结成某些形而上的思想,即从历史中抽出无关紧要的细节,仅剩下称之为精髓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当然不如学习历史生动,但的确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但倘若悟性不强或缺乏指引,那理解可能会显得单薄或有误。而学习历史(或亲身体验自己的历史)相对更为厚重,也更难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