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轻松读发新版了,欢迎下载、更新
宝玉xp
2019-06-09 00:00:00 发布
VSCode团队的负责人Erich Gamma在2016的GOTO技术大会上做过一个演讲,介绍了VSCode的开发经历。

Erich在2011年的时候被微软招进去,做一个在线的开发工具。

最开始在苏黎世,10个人的小团队,不过都是以前跟随Eric开发Eclips的老司机。

项目开始时的运作模式其实跟小创业公司没什么差别,每年发布一点新功能。首先和VS Online合作,基于浏览器实现语法高亮,然后和TypeScript合作,为TypeScript的Playground实现一个在线编辑器,能语法加亮和智能提示,再是“吃狗食”,用自己开发自己,很痛苦但是很有趣。接着又被应用在One Drive中用于代码浏览和编辑,还有微软的新浏览器Edge的查看网页源码。

通过这些和其他产品合作的经历,让团队积累了在浏览器中做一个高性能编辑器的宝贵经验。

到了2013年,作为Visual Studio Online的代码编辑工具,这时候已经有了VSCode的雏形,但那时候还叫Monaco。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用户从不同的平台使用在线编辑器,例如Windows/Mac/Linux。

到了2015年,四年过去了,微软自己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变得更加开放,积极拥抱开源,不再强制要求使用Visual Studio开发微软的技术。 尤其是Asp.Net Core开始开源和支持跨平台,也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于VS的IDE能运行在非Windows操作系统,这促使了VSCode从一个浏览器运行的编辑器,变成了一个桌面运行的编辑器,但是背后基于相同的技术。

于是VSCode诞生了,桌面应用,支持Windows/Mac/Linux,这背后归功于Web技术的跨平台特性,以及Electron这样跨平台技术的出现,还有VSCode团队前面4年在浏览器上做在线编辑器的积累。

VSCode试图在编辑器和IDE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像文本编辑器一样轻量、快速,基于文件和目录组织项目,又像IDE一样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高亮、智能提示、Debug等。

随着代码越来越复杂,从5万行代码增长到了40万行,用JS已经很难组织这么庞大的代码,于是VSCode逐步将代码从JS和TypeScript混用到最后100%的使用TypeScript。

开源后VSCode的开发过程是非常透明的,通过GitHub可以看到整个开发的过程,看到开发的计划和路线图,通过GitHub/StackOverflow/Twitter提交Bug和反馈,用户投票决定功能。

每个月发布一个稳定的新版本,每天发布最新版本,通过不同颜色的应用图标区分,稳定版是蓝色的,每日发布的版本是绿色的。通过每日发布的版本可以及时收集到反馈。

写了很多工具,例如有工具帮助检查使用了哪些开源库(149多个)和生成第三方开源库Lisense声明。 宝玉xp的微博视频